少年埃舍尔

# 埃舍尔生平

埃舍尔

莫里茨・科内利斯・埃舍尔[1]出生于 1898 年 6 月 17 日,是乔治・埃舍尔与第二任妻子莎拉(Sarah)·格莱伊奇曼(Gleichmann)所生的第五个儿子。用埃舍尔父亲的话来说,1898 年埃舍尔的降生实属意外,他的妻子很想生一个女儿。莫里茨・科内利斯是他母亲某位先人的名字。小时候,他的大名被家人亲切地改成 “莫基”,后来又变成 “莫克”,朋友们也这么叫他。埃舍尔的父亲乔治(George)·阿诺德(Arnold)·埃舍尔(Escher)是水力机械工程师,是曾应皇帝之邀于 1873 年至 1878 年间在日本工作的八名荷兰 “运水人” 之一。回到荷兰后,他的父亲于 1890 年最终成为吕伐登(Leeuwarden)水务局二级总工程师。他为家人租下了靠海的宅邸,并把办公室设在家里。

埃舍尔1905年

# 青少年时代

1903 年,全家搬到阿纳姆。尽管莫克幼时体弱多病,但童年时代仍很快乐。七岁时(1905 年),为了养病,他在赞德福特(Zandvoort)的一个儿童疗养中心住了一段时间。像其他兄弟一样,埃舍尔接受了广泛的教育,包括木工和钢琴课,家里的平屋顶上还有一台望远镜,他和父亲经常使用。但他自小就酷爱素描和绘画。尽管莫克・埃舍尔与兄长年龄悬殊,但彼此关系密切。1917 年父母结婚 25 周年,他为此设计了儿子们合送的礼物;一把由阿纳姆的银匠打的银梳子。埃舍尔当时刚 19 岁。兄弟之情依然亲密无间。他的哥哥贝伦德,莱顿大学地质学教授,后任该校校长,以后还不断为他提供晶体学领域的最新科学文献。1912 年,埃舍尔去阿纳姆上中学。在那里,他结识了终生好友 Roosje Ingen Housz、Bas Kist、Jan van der Willebois 及其姐姐 Fiet。埃舍尔对上学毫无兴趣;二年级留级,1918 年期末考试不及格。通过父亲的关系,他还是被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录取,成为大一学生。父母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建筑师。他们希望他学一门 “真正的职业”,而不是像莫克所希望的那样成为艺术家。1919 年 2 月,埃舍尔拜访了阿姆斯特丹国立学院的艺术家和教师理查德(Richard)·罗兰德(Roland)·霍尔斯特(Holst)。他建议埃舍尔从事版画创作。

# 教育

作为对父母的妥协,莫里茨・科内利斯・埃舍尔于 1919 年 9 月开始在哈勒姆(Haarlem)建筑与装饰艺术学院学习。他就读建筑系,但不到一周就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图形艺术老师萨缪尔(Samuel)·杰西农(Jessurun)·(de)·马斯奎塔(Mesquita)看。老师建议他换到图形艺术系。院长 H.C. Verkruysen 同意了。他父母与杰西农・德・马斯奎塔讨论后同意:莫克可以成为一名图形艺术家。埃舍尔的父亲之所以反对儿子的职业选择,一个理由是,他怀疑埃舍尔在今后的人生中无法养活自己。完成学校教育后,情况似乎的确如此。埃舍尔靠父母养活,1924 年结婚后,一家人的生活还靠岳父岳母周济。埃舍尔的父亲在儿子们需要接济时都会出手相助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他对莫克的接济并非特例。埃舍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名声大振。在此之前,埃舍尔总是靠卖版画谋生。然而,这些收入仍不足以养家。他经常接各种活,如 1940 年至 1941 年修复莱顿市政厅需要用到的木制嵌花板,设计邮票和藏书签。他为朋友的书或应其他人的委托制作插图,并于 1938 年应荷兰政府的要求创作代尔夫特的木刻。埃舍尔在荷兰和意大利定期举办展览,受到肯定。

婚姻

# 旅行和结婚

结束了哈勒姆的大学生活后,埃舍尔多次赴意大利旅行,并于 1923 年前往西班牙。这是他第一次访问格拉纳达的阿罕布拉,看到摩尔式瓷砖及其连续式装饰。1923 年,埃舍尔在意大利小镇拉维罗遇到一家姓 Umiker 的瑞士人。他爱上了他们最小的女儿耶塔。随后几年,两家人接触了一次,最终同意两人的婚事。1924 年 6 月 12 日,两人在维亚雷焦(Viareggio)当着双方家长的面结婚。1925 年夏,埃舍尔和耶塔在罗马找了一间公寓。每年春天,埃舍尔都在意大利各地漫游:卡拉布里亚、西西里岛、阿布鲁齐以及那不勒斯附近的海岸。他还于 1928 年和 1933 年去过科西嘉岛。1926 年生了乔治,1928 年生了亚瑟。到 1938 年,埃舍尔已经搬到布鲁塞尔附近的于克勒(Ukkel),他们的儿子(Jan)就出生在那里。婚后,埃舍尔继续在意大利各地旅行,去过北非和西班牙,有时带着耶塔,有时独自旅行。

# 展览

1924 年 2 月,埃舍尔在海牙向日葵画廊举办其首次荷兰画展。他的作品在 1924 年 6 月的 “爱思唯尔(Elsevier)画报月刊” 上受到高度赞扬。埃舍尔于 1926 年 7 月 14 日开始创作第一幅版画,当时他和妻子正在海牙看望埃舍尔的父母,之后他把石头带回罗马继续创作。随后几年,他经常在意大利和荷兰举办画展,包括在海牙的 Pulchri、阿姆斯特丹、吕伐登和乌得勒支以及罗马。1934 年,他的意大利风景版画 “Nonza” 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 “当代版画展” 三等奖。

# 搬家

7 月 4 日,全家离开罗马,回到瑞士。亚瑟已确诊患结核病。最初他们选择了瑞士,但 1937 年,全家搬到布鲁塞尔附近的于克勒。最后于 1941 年定居巴伦(Baan)。1955 年,埃舍尔在巴伦市内又搬了一次家。1970 年,他住进荷兰北部拉伦(Laren)的 Rosa Spier 疗养院。

# 其他情况

在他的意大利时期(1924 – 1935 年),埃舍尔主要创作接近现实的版画。这些作品包括他在乡间画的素描。后来他在工作台上把这些素描制成了版画。正是在这里,现实变成了艺术,也正是在这里出现了现实和现实主义艺术之间的差别。每一件现实主义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部分现实的设想。艺术作品成为他的现实,而与实际地点的现实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。

埃舍尔 1935 年以后的作品,显然丧失了直觉和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。埃舍尔创造的结构,如《观景楼(Belvedere)》、《(Drawing)(Hands)》和《瀑布(Waterfall)》,只能存在于艺术,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。尽管作品在细节上是有意义的,但是埃舍尔用微妙的方式将这些不同的细节相互联系起来,最终形成不可能存在的现实。用埃舍尔的话来说,他对意大利大自然 —— 即真实的现实 —— 的观感以及他在后期作品中看待大自然的方式,并不像人们通常假设的那样差异悬殊。埃舍尔在 1963 年说:

“他(埃舍尔)希望关注的谜的元素必须被包裹、被笼罩在人人都熟悉、每天不证自明的平淡无奇之中。对于任何只看表面的观察者而言,这种对大自然、似是而非环境的逼真描摹,对引起预期的震撼是不可或缺的。”

从他的眼光来看,埃舍尔使用了他在意大利时就已经在探索的风格要素,如双透视线、镶嵌和单反射。他的后期作品增加了变形,也可以视为派生于镶嵌画、永恒运动或循环的思想[2]以及埃舍尔对呈现无限世界的追求。就这样,埃舍尔的另一个世界逐渐显现出来,而使显然不可能的事物成为可能[3]

# 声誉

1951 年,美国专业杂志 “The Studio” 写到他的作品。然后,两份国际综合性杂志 Time 和 Life 介绍了埃舍尔的作品。这在美国引发了极大的兴趣。埃舍尔接到制作新版画的订单,《昼与夜(Day and Night)》尤其受青睐。后来埃舍尔抱怨说他不得不印 600 多份。1961 年,E.H. 贡布里希在《星期六晚邮报》上写到埃舍尔的作品。此时,埃舍尔在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(作为国际数学会议的一部分)以及美国和英国也开了画展。最后,1968 年,为庆祝埃舍尔 70 岁生日,在海牙理事会博物馆举行了埃舍尔的首次回顾展。1955 年,埃舍尔被封为爵士,1965 年获得希尔弗萨姆市文化奖,并于 1967 年获得王室荣誉。

# 去世

埃舍尔从小体弱。晚年,他在医院接受了两次大手术。1969 年,埃舍尔创作了最后的木刻:《蛇》。之后,他继续制作老作品的版画,但再无新作问世。1972 年 3 月 27 日,埃舍尔在希尔弗瑟姆(Hilversum)的医院去世。

# 杰作

# 参考资料


  1. Escher in Het Paleis ↩︎

  2. 埃舍尔的数学艺术 ↩︎

  3. M.C. 埃舍尔全集 | 20 世纪画坛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↩︎

阅读次数